黑白與彩色--阿邦(鄭邦雄)的故事人生 劉峰松、鄭邦鎮 編 2016,0603 |
||
西 元 |
年 齡 |
大 事 記 要 |
1939 (昭和14年) |
1 |
4月7日,阿邦( 鄭邦雄 )出生於日本神戶。是 12 個兄弟姊妹的長子,跟最小弟弟邦慶(1956生)相差 17 歲。 父母皆台北人。父親鄭燕南,年輕時即到日本謀生。後返台娶昔時愛慕的苦命房客之養女葉玉鳳,偕往日本創業,開西裝店、水果店,後擴大為台日間往返青果運送生意,生活小康。 |
1940 |
2 |
大妹宛香出生於日本神戶。 |
1941 |
3 |
二妹如月出生於日本神戶。 |
1943 |
5 |
三妹麗真出生於日本神戶。 |
1944 |
6 |
二戰期間,全家仍來往於台日之間。最後一次返台後,情勢已緊張,全家只好暫住台北「大橋腳」(台北大橋下),那是父母昔時熟悉的環境。 |
1945 |
7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轉劇,美國空軍對台北大轟炸,全家只得離鄉背井,從台北輾轉「疏開」到中部彰化縣永靖鄉。 大弟邦光在永靖出生。 8 月 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日本關係轉變,父母在日本的事業家產形同歸零。 為阿邦、宛香入學考慮,全家再搬到員林鎮上,從此阿邦全家在員林遷徙流離,搬家 11 次,生活艱困,但與員林土地的濡沫之情,恰像蠶與桑葉,永不相離! 員林第一個家,火車站前,賃居於民權路36號。 因改朝換代,學制青黃不接,阿邦、宛香,4月、9月各入小學一次,是同班同學。阿邦、宛香都只㑹日語,所以初期總是由母親陪同上學解説。 |
1946 |
8 |
寒假後搬到中正路513巷6號(員林第二個家)。 |
1947 |
9 |
3月2日,阿邦目睹「員林事件」--「阿山被打」(二二八事件之一幕)。 12 月,二弟邦鎮、三弟邦家(雙胞胎)出生。 |
1949 |
11 |
四妹麗文出生。 |
1950 |
12 |
阿邦、宛香,暑假賣「枝仔冰」,寒假賣油炸點心「韮菜條」。 |
1951 |
13 |
戰亂所致,父親失去日本事業,在台灣,卻是異鄉,從頭開始,只是此時已有 8 個子女!生計所迫,父親在火車站前路邊擺攤賣麵。阿邦每天下午放學後要去幫忙端麵洗碗,直到深夜。 |
1952 |
14 |
因屢次被驅趕取締,收掉麵攤。子女又多,又已無力租屋,只好暫時投靠父親昔時患難之交,同樣艱苦度日的亞鉛焊接工「天送仔兄」在東勢巷(今正興街)內租居處,分租一房,全家蝸居(員林第三個家)。 五妹麗紅、六妹麗育(雙胞胎)出生。 一房委實不容 12 口之家。不久,父親覓得火車站旁一座軍方佔用的磚造倉庫側面牆邊,有些荒僻空地,於是以木材行的木板餘料,自力搭造一間違建的「板仔厝」,更獲鄰居因太平洋戰爭的故事隨同女兒流離到台灣的「阿婆」不斷送暖,一時尚可安頓(員林第四個家)。 阿邦、宛香員林國小畢業,阿邦成績優異,獲縣長獎(全校僅一位)。 家裏無力栽培子女升學,但六年級導師巫鈞煥先生力主應考,而阿邦更以榜上第三名錄取台中一中初中部。於是巫鈞煥老師牽阿邦手,拜會鎮內仕紳仁人,說:「將來這孩子必是員林之光,懇請助成!」多人慨捐,不望還報,助阿邦升學! 母親含淚以麵粉袋縫製書包,上繡「志」字,並親手繡童軍臂章一面。父親平日常講「國重大臣,家用長子。」最後父親送他三本書、一瓶Pilot 墨水、幾枝 Pen(沾水筆)、一些信紙及一個蓋子上有一隻彩色鸚鵡的鋁製便當盒。期許之深,溢於言表;無限喜悅,盡在不言中。( 多年後,鸚鵡便當盒更傳給二弟邦鎮就讀彰中 6 年之用。) 巫鈞煥老師交給阿邦一本袖珍小冊子,說:「裏面記的就是濟助你升學的人親和土親,你要用功讀書,努力報答地方,今生不能忘記!」阿邦終身奉行不渝! |
1954 |
15 |
七妹麗彬出生。 接替母親結婚前在台北第一銀行職缺的妹妹、即阿邦的五姨媽,從台北來探望,留下,共擠大通舖住了一夜。她帶了一架照相機來,為孩子們拍照。這是全家第一次有親人來,也是第一次照相。 |
1955 |
16 |
員林鎮公所收回軍方佔用的磚造倉庫,就地改建為魚市場,阿邦家人遮風避雨的違建「板仔厝」被強制拆除,結束了「免房租」的太平歲月。 後鎮公所配租市場旁新建一排 10 間平房(每間約 10坪 )小店面的第一間,給阿邦的 13 口之家。當時為和平里中山路 248 號( 今中山路二段27巷1號 ),這是員林第五個家。至此,阿邦家才開始有了電燈,以前都用油燈。油燈,從此留在祖先神位上,早晚祭拜時才點燃。 因為第一間較靠近大馬路,隣近中華戲院、市場交口,房租稍微貴一些,必須利用地點優勢賺些貼補,所以父母就在門口做小生意,出租武俠小說、賣零食,而大弟邦光、四弟邦家都是此時好幫手。 大約這一年,阿邦常教弟妹唱美國民謠〈 我願再回到我的故鄉 〉和〈念故鄉 〉的中文版,應是中學音樂課本所教而深受感動的詞曲。 台中一中初中部畢業,並考上同校高中部。 初中畢業典禮當天第一次看電影--「難兄難弟」(台中豐中戲院)。 阿邦的字寫得很好,所以高一起就常在校工讀。寒暑假在員林鎮公所、稅捐處工讀,工作內容就是抄寫文件。父母常向祖先致意感謝那些機構及幫忙爭取給阿邦工讀機會者的厚愛。但阿邦曾經一天連刻十六張蠟紙,賺了40元,刻到手掌打不開,母親心疼,半夜裹一面撫揉阿邦的右手,一面淚流滿面! |
1956 |
17 |
四弟邦慶出生。 |
1958 |
19 |
以第一志願考上台大歷史系,扛著東勢巷「天送叔仔」所送亞鉛焊製打造的大皮箱,北上就讀台大。 爸爸送他一部「拼裝鐵馬」(腳踏車),做為去當家教的交通工具。後靠家教收入買了第一雙皮鞋。 大一參加國慶閱兵典禮,第一次看到、聽到蔣介石總統演講。 有一次大一作文課,題為「過年」,他只寫「過年」兩字就繳卷,竟獲80分。阿邦不解而難忘。 |
1959 |
20 |
大二擔任「美術社」社長,盡力號召社員人數,結果成長超過台大最大學生社團「純誼合唱團」。 6月美國艾森豪總統來台,並在總統府前廣場演講,他看到艾森豪、也第二次看到蔣介石總統。 8 月,中部發生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阿邦的家是平房,幾乎淹沒!水退後,發現別人家的祖先牌位漂流到阿邦的家裏,擱淺在接近天花板的牆壁書架上。 |
1960 |
21 |
大妹、二妹、三妹,都為分擔家計而各自就業,無法升學。阿邦從「台大男生第十宿舍」,總是寫信回家力倡接下來的弟妹,一定要盡量多受教育,家庭才能出頭天!並把進入五金行當學徒一年的大弟邦光拉回升學路上,考入員中初中部。 大三到台中「車籠埔」參加暑期集訓,蔣介石總統前往巡視,第三次看到。 |
1961 |
22 |
大四畢業時,在紀念冊上作了一首四言絕句:「似曾滿足,終歸空虛;未暇計得,總覺無塵。」並補上「一隻從水裡撈起來的破瓶子」,共28字。 美國甘迺迪總統就任。 台大畢業時,不夠錢買車票,騎著大一時爸爸送的「拼裝鐵馬」沿海線公路回家;沿途一直「落鏈」(拋錨),最後不得不扛在肩上繼續走。幸經一位軍人協助,才抵達後龍火車站,並順利回到員林。 8月18日入伍,先到鳳山步兵學校報到,集訓12周,再抽籤分發部隊、抽到小金門。 二弟邦鎮考入彰中,三弟邦家考入實中。 |
1962 |
23 |
8月14日從小金門退伍,共做了8個月的步兵排排長。 放棄退伍前已獲應聘建國中學教職機會,決心返回故鄉。 8月15日就到埔心初中報到,8月16日上班。 在黃大山校長領導下,一群熱血在地青年,一起揮汗創校。 全縣性數學科教學觀摩會在埔心初中舉辦,由阿邦擔任示範教學,深受肯定、一舉成名,打響了他人生的第一炮,也讓埔心初中聲譽鵲起。阿邦任教時,訪問每一個學生家庭,無一遺漏。 阿邦特別激勵二弟邦鎮要用功讀書,將來長大才能 Revolution!邦鎮點頭,但不知那是什麼,轉身查了字典,才知是「革命」! 今年大妹宛香在台北出嫁。 |
1963 |
24 |
中一中比阿邦高二屆的林鐘雄( 後為台大教授、玉山銀行首任董事長 ),及高三屆的葉守仁,常找阿邦。葉守仁並帶他認識黃順興、楊逵和張深切。 邦鎮初二時,數學、理化都偏弱,阿邦要邦鎮每週兩晚到葉守仁家受教。後葉守仁赴日留學,在給阿邦的信上說,「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栽培邦鎮。」但後來葉守仁在 1969~1970 之間,某天被發現溺斃日本海邊,死因成謎。 |
1964 |
25 |
阿邦為局部改善家庭環境,並督促二弟邦鎮準備升學,帶著邦鎮,兩人搬到第六個地方--中山路 337之6號(今二段131巷24號)「鐵支路」邊,只向住樓上的房東分租樓下一房。每天下班、放學先回中山路一段家晚餐後,就一起移動到此,專心功課,並留宿。阿邦本人後來一直在此住到1974年。 |
1965 |
26 |
父親反對邦鎮繼續升學,頂多可升高工。阿邦説為保險起見,多考一校吧,就帶邦鎮考彰中、彰工兩校,結果只録取彰中,父親無奈接受。其實阿邦指使邦鎮在彰工缺考一科,父親不知道。 擔任埔中三年仁班導師,規定學生下午放學後留校一小時;為學生出各科考題、刻蠟紙、印考卷,並予批改、統計分析,決心為這班偏鄉孩子闢出一條升學之路。 |
1966 |
27 |
母親葉玉鳳獲鎮長林朝業力薦,打破黨國要人女眷壟斷慣例,獲縣長呂世明頒發模範婦女表揚狀。地方振奮,全家歡喜!幼弟邦慶10歳,跟隨穿著罕見藍色旗袍的母親去領獎。 高中職考試放榜,阿邦班上64人,考上58人。其中3人中一中、1人中市中、4人彰中、4人彰女,其餘有彰工、彰商、鹿中、員中、實中……,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7月,員林高中、埔心初中、員林初中三校校長爭聘阿邦,三人在阿邦家協議,阿邦左右為難。 四妹麗文小學畢業成績優秀,獲僑信國小留任工友,後於今年起連續六年半工半讀,完成曉陽工商初、高中部學業。 9月。阿邦依協議結果到員林高中任教,而難割捨情義,仍騎老是「落鏈」的「鐵馬」回埔心初中兼課;每週13節,持續一年。員林初中,則因因縁未足,雖近在眼前,未能任教。 因二樓房東搬離,整屋出租,阿邦租下二樓,全家搬來團聚,也結束在戲院對面做小生意的家計。 二妹如月結束員林客運車掌小姐工作,由新搬入團聚的住處出嫁。 約於此年起,阿邦極力義務指導恩師巫鈞煥的公子,升學成功。 |
1967 |
28 |
三妹麗真在員林客運公司工作認真,表現優異,獲選拔為年度公路模範婦女。 張春男以獨特的方式競選縣議員,1972年當選國大代表,後又競選彰化縣長、立法委員;其妹張美玉、其友劉峯松及翁金珠夫婦競選時之宣傳車看板文字,大都由阿邦義務書寫。 這年暑假,五妹麗紅、六妹麗育,雙雙由埔中畢業,考上員林高中。二弟邦鎮則由彰中畢業,考上輔大中文系。 阿邦半年前就先安排邦鎮到張煥彩老師家補習素描、水彩,到白春華老師家補習國畫,以備報考師大美術系。後術科通過,但過程曲折而選讀輔大中文系。 |
1968 |
29 |
暑假有兩位台北來的文大美術系學生在員林鎮公所前舉辦畫展,阿邦指揮就讀員林高中的麗紅、麗育兩位雙胞胎妹妹,前往協助。嗣後即與李村雄、林松源和林勝憲討論,並獲水彩畫家張煥彩老師支持,數月後在員林鎮公所樓上舉辦第一次員青美展。 這年實施九年國教,楊祺宗、蔡鎮旺及林恩伯等共同開設育才補習班,請阿邦幫忙打廣告、寫海報;後林恩伯送一台瓦斯爐致謝,阿邦一家生活才進一步現代化。 幼弟邦慶,免試升國中第一屆。 阿邦常到林木柳老師家,聊到半夜。為免回家叫門㑹吵醒家人,有時就到火車站跟無家可歸的乞丐們一起在候車室小睡,等天亮買豆漿回家。 |
1969 |
30 |
員林高中一些愛下棋的老師決定舉辦一場象棋比賽,阿邦畫了一張很大的成績表貼牆上。同事顏傑老師對阿邦說:「圍棋比較有趣,你學會後就保證不想再下象棋。」阿邦從此跟顏傑老師學圍棋,而父親從日本帶回珍藏的跪姿標準圍棋桌及黑溪石與白貝殻磨製的棋子,從此派上用場;吳清源、林海峯,《星之定石》等人名、書名,常見於家中;家人亦常見阿邦獨自看著棋譜下棋。 用心輔導學生,規定月考一科不及格,星期日上午就得到校自修,而他不但全程奉陪,星期一又自印考題測驗。熊惠民校長非常欣賞他的奉獻精神,後來凡阿邦所推薦的朋友,熊校長照單全收,共推薦三位到員中任教。 三妹麗真嫁到后里農家。 這年暑假,二弟邦鎮跟輔大同學鄭南榕一起,降級插班轉學台大成功。父親認為既讀文科,趕快畢業要緊,何事又降級延後畢業?阿邦則欣喜若狂,說,台大值得一讀。 |
1970 |
31 |
五妹麗紅、六妹麗育高中畢。七妹麗彬考入員林高中。 |
1971 |
32 |
五妹麗紅考入台北商專,六妹麗育考入淡江英文系。 聯合國 2758號決議案,終於排我(蔣介石)納匪(毛澤東)。中共22年(1949~1971)的等待,終於實現。台灣經此動盪,只能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
1972 |
33 |
阿邦大部分家人已轉到在台北就學就業,只有父母反而繼續「離郷背井」。所以阿邦決心把家人重心搬回台北三重,那是有父母的親友的地方。 四妹麗文曉陽高商畢業。先擔任幼教老師,後經林木柳老師令妹介紹任職員林協和綜合醫院出納五年。 二弟邦鎮台大畢業,為愛移居台南,結婚,不久又北上進入研究所攻讀碩士,也往返於三重、台南。 |
1973 |
34 |
由於員林救國團總幹事盧萬政校長曾請阿邦幫忙做壁報,想不到獲全國比賽冠軍,阿邦被提報為優秀青年,並榮獲青年獎章。盧萬政校長升員林救國團主任後,就聘阿邦接替他總幹事的遺缺。 七妹麗彬高中畢,考入輔大英語系。最小的四弟邦慶考入三重商工高職。 阿邦父母在台北三重三民街的賃居,因摯交楊祺宗老師推薦阿邦父親擔任西門町巴黎珠寶店的日文翻譯,工作連絡上的必要,而裝了電話,這是阿邦家族又一進步的腳印。而戒嚴時期申請電話奉准後之裝設過程之嚴苛,令二弟邦鎮印象深刻! |
1974 |
35 |
青年節,阿邦獲救國團遴薦為彰化縣優秀青年,出席全國表揚大會。 5月至7月,阿邦由員林高中到台灣師大進修教育學分,認識女學員劉筱安( 1948 年次,彰商訓育組長,父為將官退役)。 阿邦家族搬到三重市後,在員林原只剩他及最小妹妹麗彬;麗彬去年又北上,阿邦乃搬到員中對面自來水廠旁邊,這是他員林第七個家。 |
1975 |
36 |
4月5日蔣介石總統逝世,規定全國師生都得在左臂上綁一條黑布,以示哀悼。阿邦故意訂製一件黑西裝上衣,讓黑布看不見。 二弟邦鎮碩士畢,任教台南私立崑山工專,兼校長秘書。 阿邦中學同學李榮秋完成博士學位,阿邦百感交集,但仍以能拉拔所有弟妹升學受更多教育為慰。 阿邦進一步告訴邦鎮説,他小學畢業時,老師、貴人不知他將來是否成材就全力愛護他、栽培他,他理應全力深造,報答社會;但父母負擔這麼重,連續三個較大的妹妹小學畢業後犧牲升學機會,全部獨厚他一人;何況他深知就讀台中一中的六年,大清早撈走一個便當上火車之後,全家就是吃那一大鍋米粒薯簽所剩無幾的稀飯了。他永遠記得成群弟妹是怎樣成全他的!他虧欠全家、虧欠員林一輩子啊! 邦鎮聞之啜泣,感謝大哥為栽培每個弟妹升學,每學期註冊季節大哥都向各摯友借貸,以繳註冊費,然後為分期償還,總是透支體力,辛苦工作,是勞苦的巨人,寂寞的英雄! |
1976 |
37 |
阿邦卸下員林救國團團委會總幹事職務,遺缺由張宏之老師接替。 二弟邦鎮轉入台南一中任教。幼弟邦慶高職畢業。 |
1978 |
39 |
與劉筱安結婚,將水廠邊的房子退租。 與同事吳瑞興、顏傑在中山路一段836號萬國大旅社二樓(今好樂迪KTV),創辦彰化縣第一家圍棋社。 |
1979 |
40 |
花壇文光堂印舖老闆,為感謝阿邦義務輔導其女兒,特刻「鄭邦雄」字樣印章送他,這顆印章阿邦始終放在胸前口袋裡,不離身。(身後待尋) 美中建交,美「中」斷交,台灣情勢再度動盪。 阿邦夫婦租屋彰化市南郭國小前的社區,某日阿邦與鄰居下棋時,竟昏倒不省人事,全身抽搐,送醫院後自己醒來,完全恢復正常。(後又發生數次,都是在面對棋盤情況下。直到1993年經彰基診斷為「癲癇」。20多年來均由同一位醫師診治、開藥,每天吃 4次,從未間斷。按,阿邦 2016 年 4月21日上午,亦因此病發作辭世。) 秋,二弟邦鎮考入台大博士班,辭去台南一中教職。 |
1980 |
41 |
元月,子鄭翰出生。 |
1981 |
42 |
劉筱安在彰化市公園路東邊斜坡上的一個巷子買了一戶五樓公寓。(後在公園路下方「龍極品大廈」買了一戶八樓公寓。) 水廠邊房子退出後,曾在員林高中校門右側找到一間出租的民房,但無床及桌椅,只付一、兩個月的租金,未進去過。李村雄家人在員林國中南側買了一棟房子,借阿邦住(員林第八個家),但發生水災,房屋泡水、損失慘重。 經摯友「高貴的鞋匠」李村雄介紹良機,阿邦率各兄弟姊妹合力為父母在永和買下一間在四樓的舊公寓,這是鄭家在雙親搬回台北三重後,遷就租金條件而賃居、淹水、搬了四次家之後的首次安身立命,更是全家從二戰烽火摧毀下由日本返台 40 年後,終於重新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也是全家一致祈願從此能不再搬家的里程碑! 整修期間,幼弟邦慶率先進住。 |
1982 |
43 |
元旦,阿邦父母弟妹正式搬進永和「自己的家」。同年5月,幼弟邦慶在此結婚,同年 12月,幼妹麗彬從此處出嫁。 免費住同事黃清義老師在水廠後面房子的一樓(員林第九個家)。 |
1983 |
44 |
員林棋社遷移三民街郭綜合醫院斜對面。(後搬遷多次,包括棋友詹春泉公司、中山路一段琥珀大樓、吳瑞興老師家、阿邦租屋處(今「省錢超市」左側)、三民東街民進黨縣黨部二樓、雙林寺左前方民宅、崇實高工西北方圳溝邊民宅、萬年路三段365號及同段353巷7號,共11個地方。) |
1986 |
47 |
把兒子鄭翰接到員林同住,送他上幼稚園。 |
1987 |
48 |
員林高中分配一戶宿舍(員林第十個家)。 鄭翰回彰化市念小學。 二弟邦鎮以對中國明代科舉文體「八股文」做了開創性研究,獲台大文學博士學位。隨即先在輔大、交大兼任教職。 |
1988 |
49 |
暑假發生88水災,災後阿邦發現從糞坑跑上來的蟑螂很討厭,打死不少。 |
1989 |
50 |
4月7日,阿邦在自己生日這一天,提出退休申請。退休後宿舍要還學校,不得不搬到大同路與員東路交叉口,今「省錢超市」左邊(員林第十一個家)。 好友李村雄送他一部電視機,這時阿邦常看「史豔文」布袋戲。 4 月 7 日,二弟邦鎮同學鄭南榕為爭取台灣人100%言論自由,自焚殉道,見證了「台灣魂」! 夏。二弟邦鎮獲專任教職於台中天主教靜宜女子大學中文系,並擔任系主任,而因緣際㑹開始推動「台灣學」、「台灣文學」及「台灣文學系」。 |
1991 |
52 |
約此年五妹麗紅赴韓國延世大學攻讀韓語一年半。 |
1992 |
53 |
某日上午,阿邦吐了四次血。 阿邦母親葉玉鳳女士辭世於台北和平醫院,享年72歲(1921~1992)。母親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中)畢業,共育五男七女。 阿邦守母喪期滿之日,又吐血,入淡水馬偕醫院,經診斷為肝硬化。 二弟邦鎮在台中參與創立「民立」的「台灣文化學院」,有體制前的第一個台灣文學系。 |
1993 |
54 |
暑假帶鄭翰到台北,暑假結束一起回員林。回程火車快到豐原站時,阿邦在車上大量吐血。子鄭翰年才 13,反應機敏,使阿邦能迅速獲助,送國軍 803 醫院診療。 棋社遷萬年路三段365號,阿邦住棋社四樓,為他員林第11個家。阿邦為贊助會員,每年均繳年費。 |
1995 |
56 |
阿邦父親鄭燕南先生辭世(1915~1995),享年81歲。父親基隆中學畢業。 阿邦應邀就近到彰化培元中學代課,直到2001年。 |
1996 |
57 |
10月6日,民進黨之外,建國黨成立。( 後二弟邦鎮於 1999 繼李鎮源、許世楷後,經黨員直選為第三任黨主席。) |
1997 |
58 |
二弟邦鎮接受建國黨徵召,為宣揚台灣建國並建都台中之理念,參選台中市長,與張溫鷹、洪昭男、宋艾克對壘。 |
1998 |
59 |
二弟邦鎮由建國黨提名參選台中市立委。 |
1999 |
60 |
二弟邦鎮由獨派團體共推代表建國黨,以燈塔理論登記參選中華民國第七屆總統(一度邀請彰化同鄉施並錫、李昂搭檔未果),與連、宋、扁、敖、許信良等,成六組競爭之勢。但因小黨須經連署,建國黨以未達連署門檻,而無法進入競選階段。 競選民主進步黨黨主席的林義雄到林勝利家聚會,阿邦應邀參加。 到員林社大教課一年,每週五晚上有三節課。 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 地震後災區重建之社會氛圍下,三弟邦家有感於知識之必要,決心重新做老學生,即開始到社區大學進修,立志要慢慢連續修滿 128 學分以上。 |
2000 |
61 |
某日阿邦以不明原因,睡醒時右手嚴重麻痺,做了兩年復健依舊無效,手指完全不聽使喚,於是勉強改為用左手寫字,甚至寫反字,而柳體筆勢,依舊遒勁。 此年五妹麗紅捲土重來,考入靜宜大學日文系。 |
2004 |
65 |
員青美展於員林演藝廳展出,彰化縣政府文化局補助經費印製「風華再現」專輯。 五妹麗紅靜宜日文系畢業,並重拾教授韓語、日語的生涯。 |
2005 |
66 |
大約此年起,阿邦嫂劉筱安漸罹阿茲海默症,並逐年加重,已無法出門,而由專職外傭全天照顧。 阿邦成為「阿信迷」,反覆細看東森電視重播的NHK「阿信」歷史大河連續劇。由時代背景相符觀之,應是追憶父母及自己幼年時代的心情寄託。 暑假颱風來襲,棋社門前一部機車被吹倒,油箱破裂、油漏滿地。阿邦為防意外走火,緊急以左手搬抬機車而扭傷背部,自此以後竟無法彎腰。 三弟邦家自1999 起,以五年半踏實完成社區大學學程,經全國檢定通過,並開始擔任社區大學講師、社區規劃師,循循善誘,學生受用,而邦家樂在其中。 |
2007 |
68 |
二弟邦鎮以關注並推動台灣文學 20 年的資歷與使命感,獲文建㑹主委翁金珠延攬,出任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2007,8~2010,2)。 |
2008 |
69 |
棋社搬到第11個地方、即萬年路三段353巷7號,至今仍使用中。 阿邦則因放不下忽然中風且漸失憶的一生摯交林木柳老師,而搬至他的隔壁--中山路二段351巷11號(員林第十二個家)。 |
2010 |
71 |
二弟邦鎮由台灣文學館歸建,再由靜宜大學退休。不久,獲賴清德市長延攬出任大台南市首任教育局長(2010,12~2014,12)。 |
2011 |
72 |
三弟邦家著成《 木工養成全書 》( 素人變達人的 30件經濟型木作家具全圖解 )出版,大受歡迎。 |
2013 |
74 |
摯友劉峯松老師判斷阿邦身體狀況實不宜不在家安居,經力勸離開員林最後一個家,回彰化市筱安的新家「龍極品大廈」八樓公寓居住,由子鄭翰及外傭照應。 |
2014 |
75 |
劉峯松每周1~2次到「龍極品大廈」一樓客廳採訪阿邦,完成阿邦口述歷史採訪稿 309 篇、共24 萬字,全稿尚在多方補充中。(阿邦各方親友可再提供,文稿請逕寄員林市員水路二段350巷7號2樓) 此年,幼弟邦慶 58 歲,已升格做阿公。 |
2016 |
77 |
4月 1日,摯交林木柳老師往生, 4月15日告別式,阿邦哀慟不已。 4月21日上午10時許,阿邦在彰化家中睡回籠覺時,因癲癇發作,悄然謝世。子鄭翰隨侍在側,而妻筱安已全然不解人事了。 5月1日上午9時,在彰化殯儀館舉行告別式,阿邦骨灰厝於新北市三芝北海福座納骨塔,與父母團圓續緣於西天。 6月3日下午2~5時,生平故交擇在與阿邦有縁的救國團員林市團委會育樂中心二樓,為阿邦舉行「黑白與彩色--阿邦的故事人生」紀念活動。 |
- May 18 Thu 2017 10:31
黑白與彩色--阿邦(鄭邦雄)的故事人生年表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